上海小升初 上海小學入學 上海幼兒園入園 杭州小升初/中考 杭州小學入學 北京小升初 北京小學入學 北京幼兒園入園 成都小升初專題
成都幼兒園入園 廣州小升初 廣州小學入學上海小學排名 北京小學排名廣州小學排名 重慶小升初 深圳小升初 2017杭州小升初
爸爸把手表擱在了床頭柜上,然后就去睡覺了,媽媽把表收拾到了抽屜里。這個情況你在旁看到了,你認為爸爸早上起來會到哪里找表?
研究發現,對于上述測試題,3歲或以下的孩子會回答說:抽屜,因為表已經放到了抽屜里。4歲以上的孩子會說:床頭柜上,爸爸不知道表已經放到了抽屜里,所以會在床頭柜上找。研究的結論是,4歲以上的兒童已能明白想法(表在床頭柜上)可能跟事實(表在抽屜里)不符;5歲的已能處理類似甲以為乙相信…等復雜概念,6歲的已能明白別人相信什么,源自其觀點這個道理。學者愛仕達指出,兒童能夠明白別人的內心想法,是一種心智發展的標記。
又例如模仿學習,不少人以為模仿就是依葫蘆畫瓢,其實兒童在觀察別人說話和行為的時候,還會留意到說話和行為背后的想法,例如,拍手表示高興,罵人表示憤怒等。能了解別人內心的想法,對社交、與人溝通甚至學業都很重要。學校經常要求學生對各種想法作出判斷,如誰的說法較可信?證據充足嗎?什么叫充足等?因此,不懂得使用如知道、相信、明白、估計、喜歡等描述想法的字眼,將來一定會吃虧。
前面曾經談到過冷漠型和關懷型家長的差別。關懷型家長由于愿意跟孩子講道理,因此能令其孩子更早掌握各種表達想法和事實的詞匯,這與他們的學業成績較佳有一定的關系。